《修仙世界的吃瓜群众》第二章清点家当

  刘德是一个普通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就知道不干活就没饭吃,所以一穿越异界就先干了一天活。
  睌上躺在工棚里,这个白天办事处所晚上空无一人,没有现代化都市的喧嚣与钢筋混凝土森林的高温,那怕是夏天,阴冷的江风仍吹进四面漏风的工棚里。尽管刘德花光了剩下的九个铜板从杂货铺买了一个火石袋,一小块燧石和一把钢制的“火镰”击打取火烧着码头上的一些杂物仍然驱散不掉阴寒的江风。
  刘德席地而坐,检查着自己身上还有的东西:钱包中的身份证、银行卡、一叠零钱这些东西都没有什么太大用处;钱包中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那张刘德用作装饰的10g小银牌可惜已经贿赂给码头管事了。除此之外只有手机了,可刘德也不敢开机:手机里92的电用3、4个小时就没了。刘德看着手机,又搜了搜身,却意外的从身上搜到一个太阳能充电宝这莫非是刘德的金手指
  刘德打开手机依然是没有网络信号,只能打开文件夹管理,刘德对穿越者利器火药只知道是硫磺、硝石、木炭组成,至于比例真的是忘的一干二净;玻璃是沙子炼成,不过好像要用焦碳,至于怎么炼焦,刘德是一天所知;水泥他只知道是石灰弄出来的,具体过程也早忘干净了;至于当个文抄公你又不是文艺青年,谁t会在工作之余背书倒是上学时背过的书倒还记得个大概。
  既然给了个充电宝,那么手机就是关键,刘德用的是国产机某为,尽管某为一直是标榜自己是多么牛逼,可是依然有手机商的恶习,宣传12g的内存实标只有1039g,理论上1024b1b、1024b1g在商那通通变成1000进制。不过刘德手机内存只用了一半:几十本小说缓存,几百张表情包,几首歌曲。
  倒是内存卡里找到了意外收获穿越者必备丛书:化工普及丛书、土法制水泥鼓风机、莫尔斯发报机等等。
  “这是我什么时候存的”刘德摸了摸脑袋才回想起来:当初千度云盘扫黄色把刘德千度云盘中的大姐姐们的视频变成8秒幻灯片后,刘德特地买了张内存卡把抢救回来的视频下载时不小心点错,一起下载了。
  刘德想了想把手机关了手机电量虽然有保证,可坏了没地修啊
  刘德放下手机盘点起未来,回不回的去先不乐观估计,既来之则安之,在这呆着码头苦力不是长久之计,一天十个铜钱说多也不多,一斤盐都15文,说少也不少,能买一堆馒头或烧饼,可咱们穿越者能只当个平凡人某点的龙傲天众还不得隔着几个世界鄙视。
  未来不过文武两条路,从文刘德不过是个半文盲,原本老家有本50年代的字典和本草纲目繁体字连起来会读,单个靠猜偏旁部首,尽管听说简体字前身人为像叫作“俗体字”隋唐就有了,不过估计私举考试不让写,况且刘德家也不是那种家学渊源的,三字经千字文都没学过;从武的话,这开国也没几年,开国元帅什么的都还在,县里也没听谁谈过皇帝要杀勋臣的事,出头也就难了。
  当然刘德还有一个小bss要面对邓家,邓家虽然没明说,但刘德也对邓家警惕,后世把人骗到黑煤矿里干黑工的事肯定没遇到过但也听过啊。
  刘德也不是没想过跑,可今天和其他人聊天知道难度,没路引出县都会被巡检司盘查,外县情况也差不多。
  提起路引,刘德就想到唯一一个解决的身份问题,清竹县之所以这么轻易就把他安排清竹县户口就足清竹县自己遇到难题了:清竹县全县人口不足四千户,搁21世纪一个镇的人口都不到,就是现在也不够五千户的下县标准,原来二三十年前天下分争时本地诸候为了壮大声势,也就是充面子,强行把清竹镇提为清竹县,本朝刚刚开国,萧规曹随,依然设了清竹县,前些日子南边府城传来的消息,隐隐有废县置镇之意,可县令土皇帝当上瘾了,当镇长是由官降为史自然不允,可府城也没他的地方了啊县令病急乱投医,县里好几户人丁兴旺的家庭家中有数子成年的都被县令强制析产分家,也亏国朝初立,规矩不严,县里人畏惧县令“破家”的权力也不愿重新改为镇里人,才没被揭发上去。刘德正好赶上这事,县令看他肤白皮嫩知道他不可能是土匪就事急从权办了他的户籍。落了户就意味着要交税服徭役,也幸好清竹县地处中部深山中,夏税一般是以六月一日至八月底为输纳期限,刘德穿越过来已经是夏末完税了,到免交了夏税。
  刘德想了想还是准备先攒点钱买些笔墨把穿越者丛书中的农田水利和泵站工程等几本有关农业的书籍抄下来学习学习,清竹县是因为之前几年战乱而逃避天灾兵祸而兴起,本身不是什么工业、商业重镇,在农耕社会学点农业知识也能安身立命。
  刘德记得原来看过一本讲古代“地师”的小说,看里面猫述“地师”平时修修水渠,打打井,小日子过的有滋有味的。
  第二天刘德就老老实实的上工了,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五天,吃着没滋没味的馒头烧饼,本来能省点钱,可中途看到有个老人肚子疼的历害,恍惚中想起这不会是血吸虫病吧刘德记得曾经在贴吧上看新闻时某人曾随口提过在两千年前汉墓尸体中曾发现血吸虫,刘德网络松鼠病犯了,查到这个害死无数人的小东西直到共太祖发起消灭血吸虫运动时才消除殆尽,刘德虽然平时喝公用井水,可也吓的不轻,赶紧花钱买了个陶罐煮水喝然后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又少了一半。
  刘德这才发现省钱是发不了财的,正所谓马无夜草不肥,刘德开始上心起有什么赚钱的活计当然是合法的。
  刘德还真找到了个活,码头管事的姓郑,平时大伙唤他声郑管事,发现刘德的老头也姓郑,论起来还是郑管事的族叔,不然也不会把刘德介绍过来,郑管事和郑老是属于本县镇最大的家族,清竹县还没因战乱兴起前就是本地数一数二的地主,可惜随着家族人口渐渐增长的缘故,土地也随着分家日渐稀薄,如果不是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让郑家有了危机感,可能早就形同末路了。
  郑管事家境本就不富裕,兄弟又不少,不过他这房倒是有个祖传的大宅子,新朝初立时建县设衙时郑管事他父亲很机智把宅子献上去,新来的县长自然投桃报李,给郑管事他大哥在户房安排了个差事,郑管事也依着他大哥的威风凭借特权将其经营范围从为买卖双方间作介绍,扩大到代商人买卖货物,代商人支付和存储款项,运送货物,设仓库保管货物,代政府征收商税等等。按古代的说法郑管事就是牙行。
  自打郑管事垄断了清河码头,本地乡绅坐贾或外地客商有什么委托或什么消息郑管事都打听的门清。郑管事平时也没什么帮手,毕竟清竹县太小,郑管事就自己一个人,平时也会在码头上几个码头苦力那吹吹牛逼,上到清竹县几个官的据说是朝中某位大员府中幕僚出身,下到清竹县下几个零星村落争水抢田,古到清竹镇时狼妖侵入吞吃了几户人家,郑管事经常唬的几个苦力一愣一愣。
  这天刘德几个正搬完一批官盐粮食,刘德心中也是纳闷清竹县一个人口少的可怜巴巴的农业县怎么老运官盐粮食郑管事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兴致勃勃的开始讲起“新闻”:“话说大伙知道街头的沈家不”
  刘德左边一个精壮的汉子立马说:“知道,知道,沈老爷是本地顶顶的好人,地租只有街尾邓家一半,听说沈家大少爷还是天上文曲星下凡,考中了进士,在京城当大官。”
  郑管事点了点头,呷了口茶水接着说:“沈家老爷从祖上开始就是一直在行善积德,要不然也不会人才辈出,到今儿出了本县头一个进士,可是你们知道沈家大老爷的家里出人命了吗”
  码头几个苦力顿时燥动起来,就这么大点地方,本时出了点事不是一下传开了,之前那个大汉赶紧问道:“郑管事,你可别吓我,我父兄还佃着沈家的田地,要是沈家大老爷出了事,以后可怎么办啊”
  郑管事倒是一付悠哉游哉的呷着茶,几个苦力的好奇心倒是上来了,连忙哄着郑管事,刘德倒是想起驮着官盐去商铺时路过的唯一一家“沈府”门口好像没有像电视剧中那样挂着白灯笼白布,沈家死的可能不是重要人物。
  刘德抬头看那郑管事一付得意洋洋的脸就找了个石头坐着静静看着他装b。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